在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皋城东路上,有一家现代化的羽绒企业——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,这是一家有着上千员工的企业,年产值达5亿元,正积极筹划主板上市。然而,谁能想到,如此规模的企业,它的发端竟然还得从改革开放前一个手摇拨浪鼓,走村串户收购鹅毛的少年说起。
时光倒流到40多年前,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中期,裕安区罗集乡栗树村的余金海还是一个不满20岁的少年。初中毕业刚放下书本的他就和父母一起在生产队务工。由于年龄小,他干一天活只有成年劳动力一半的工分。每天挣的工分大约只能换算成两毛钱,这实在难以满足他那年轻的胃。怎么办?时年15岁的余金海第一次拿起了拨浪鼓,开始走村串户收购鹅毛,然后贩卖赚取差价。
皖西白鹅素来知名,其羽绒洁白朵大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罗集乡及周边的乡村几乎家家养鹅,鹅毛并不难收。当时,余金海每到一个乡村,便会一边走一边摇着拨浪鼓,紧随“咚咚咚”的鼓声发出“收鹅毛”的吆喝声,以这种方式通知村中百姓自己的到来。“那时每天都要走上百里地,走村串户虽然很辛苦,但每天能挣5-10元钱,这在当时已经算是高收入了,所以我很满足,也不觉得累。”回忆起当年的情景,余金海说,他就仿佛看到温饱富足的生活正向他招手。
然而,当时还是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时代,余金海的这种个体商贩行为除了要被人“指指戳戳”,一旦被稽查人员发现还会面临罚没鹅毛,并扣上“投机倒把”罪名的风险。“所以我那时最怕看到穿制服、戴大檐帽的,发现他们我就远远地绕着走,有时在街道上我都不敢摇拨浪鼓,生怕会把他们引来。”余金海说,时至今日,他仍会想起当年被稽查人员追赶着四处躲藏的经历:“摇拨浪鼓收鹅毛那几年,用‘提心吊胆’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。”
“咚咚咚”、“咚咚咚”……一只拨浪鼓,陪伴着年少的余金海走过了创业的青葱岁月。时代从未辜负敢想敢干的人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起,“创业”不再是一个隐晦的词语,不仅是沿海地区、大城市掀起了创业潮,老区六安“吃螃蟹的人”也越来越多。摇了多年拨浪鼓的余金海心里也泛起涟漪,他决定:放下手中的拨浪鼓,开一家专门的收购公司,定点收购周边地区的羽绒。1986年,余金海拿出摇拨浪鼓挣的“第一桶金”,在姚李镇成立了土畜产品收购公司,凭借多年积攒的信誉和收售渠道,他的公司迅速站稳了脚跟,业务规模逐步扩大。余金海说,此时他最高兴的不是挣多少钱,而是再也不用和稽查人员玩“猫捉老鼠”了。
“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,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……”1992年,邓小平的南巡讲话把改革开放推入新的阶段。此时的余金海刚过而立之年,虽然早已实现个人小康,但他并没有放下“敢想敢干”的思想。经过深思熟虑,1994年,他在裕安区江家店镇挥手村租下闲置厂房,成立龙海羽绒加工厂,正式向羽绒加工行业进军。“当时因为资金不足,买不起生产线,主要是手工分拣成羽绒初级原料再出售给其它的深加工企业,厂子当时用工规模有近500人。”余金海说,那时,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繁荣,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,他不仅用质量上乘的皖西白鹅羽绒叩开了多个省市的大门,并且还走进了一个全新的市场。
1998年时,有个台湾地区的客户主动找上门来,想从龙海羽绒加工厂订购一批羽绒原材料。“这是我接到的第一笔外贸订单。”提及此事,余金海至今记忆犹新。“当时一点经验没有,后来还是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,我们顺利取得了自营出口权,原以为这样就可以发货了,又被告知要走检验等程序。”余金海说,这笔外贸订单其实交货时间很紧,但由于厂子在偏僻的乡镇,当年交通非常不便,乡镇没有客车直达,光是从省里请专业人员到厂里检验就费了一番周折。“要请他们先搭客车到六安市,再包三轮车才能到达厂子,等于大半天的时间都耗在路途上了。”
余金海说,虽然第一笔外贸订单完成不易,也没有赚到多少利润,却让他摸清了外贸的门道,同时也让他有了一个想法:早日将厂区搬迁至交通便利、基础设施完善的地方,这样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2000年12月,他将这一想法变为现实,六安市海洋羽毛有限公司正式落户到六安市改革开放的试验田——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,园区高标准的水、电、路等基础设施配套让这个曾经的乡镇企业彻底“改头换面”。变化的不仅是企业形象,余金海在新厂引进了一条先进的水洗羽绒生产线,不仅提高了效率,还大大提高了羽绒产品的品质,这也使得他的国内、国外客户群不断扩大,走进了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。
敢想敢干的人永远不会停下前进的步伐。2010年,在改革开放进入第32个年头时,余金海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。成立了两家子公司:一家专门生产家纺用品,另一家则加工服饰产品。“2008年爆发的经济危机对我的触动很大,虽然对企业没有产生多大影响,但让我发现了一个问题——我的企业产品太单一,主要靠出售羽绒原料,如果不增加产品多样性,抗风险能力太弱了。因此我成立两家子公司,把羽绒加工的产业链延伸。”余金海说,在此同时,为更快打开新产品市场,他更加注重建立标准化管理体系、培育自身品牌等基础工作,并利用国际会展、行业交流等机会积极推销产品,如今自有品牌“彼得·卡努”系列产品正逐步成为羽绒制品市场上的新宠。
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。余金海说,他的创业梦想实现可以说是与改革开放相伴而行。“最初摇着拨浪鼓收鹅毛时是提心吊胆,后来创业发展环境越来越宽松,如今不仅鼓励我们放手去干,还对我们大力扶持。”他告诉记者,感受最深的是近期在因业务量持续扩大,面临流动资金不足困难时园区的“雪中送炭”。“我通过管委出台的‘三重两上’项目调度机制平台将‘融资难’问题反映后,很快区主要领导带着一些部门负责人上门服务,为我们企业办理了‘税融通’贷款授信。”在余金海看来,这些年来园区管委部门的贴心帮扶让他觉得如虎添翼,这促使他有信心启动企业上市工作,并打算三年内实现主板上市。(皖西日报融媒体记者 储勇 余浩)